1952 年,九龍城堂會友不斷增加,因聚會地方不敷應用,故購入嘉林邊道39號地皮一幅,並於該年8月舉行動土禮,至年底12月21日舉行新堂落成奉獻禮,並正式 展開在九龍城區一帶的福音事工。進堂初期,責任會友已達350餘人,多聚居於九龍城、博愛新村及老虎岩(現樂富)一帶,教友 積極廣傳福音及關愛睦鄰。六、七十年代可算是九龍城堂發展的黃金期,會友每年平均增長六、七十人,至七十年代末,會友人數已增至二千名。由於愈來愈多會友 聚居於觀塘區,於是在1965年創立觀塘區支堂;(後於1986年正式自立,並於1998年改名為基督教豐盛生命堂)。感謝主!讓九龍城堂不斷成長、增 長,以致開枝散葉!
七十年代初,由於政府遷拆九龍城博愛新村等地,很多會友移居於慈雲山、黃大仙區,初期是以專車接送往返九龍城堂聚會,1973 年中九龍城堂決定在慈雲山植堂,多位教牧執事代表九龍城堂於1973年2月購入鳳德道安利大廈3樓4個單位(本堂現址)創立慈雲山支堂,1973年7月8 日舉行啟用感恩崇拜。經過逾十年發展,八十代初,香港面對九七回歸的前途問題,九龍城堂在策略上重新思考釐定牧會新方向, 九龍城堂於1984年在慈雲山支堂成立「堂務委員會」,並於翌年實行財政行政自治;崇拜人數上,由1982年的137人增至1987年的157人;雙方積 極推動支堂朝向自立。基督教慈雲山潮人生命堂(下稱本堂)於1991年1月1日正式自立,九龍城堂除了贈予本堂現有物業單位外,並撥款20萬港元作為基 金,作為支持鼓勵。自立時本堂會友有238人。感謝主!主按祂的時間使本堂成長、自立發展!
為迎接九七回歸不可知的變化,加上當時代團契沒落,本 堂教牧領袖決定於1993年全面推行小組化牧養取代團契,並於1996年轉型為「細胞小組教會」,成立牧區作分齡牧養:兒童、少青、青年、青成、成年。在 轉型的同時,主日崇拜的模式也逐漸演變,改為詩歌敬拜,增加近代的敬拜詩歌,取代昔日頌主聖歌等傳統聖詩,音樂上在2001年亦加入爵士鼓 。本堂於2003年將主日崇拜分為早午兩堂,及後於2005年設立週六少青崇拜。轉型同時,設立了裝備課程中心辦課程,取代昔日主日學。然而在實踐上困難 重重,成人課程開展不易。(這情況可能嚴重損害了近十年來信主的信徒的聖經、神學基礎。)香港社會愈來愈複雜,在一國兩制下仍有宗教自由;但本堂在實踐細 胞小組逾十五年後,達不到其核心精神,已經不似是“典型的”細胞小組了,唯教牧領袖仍然認定,本堂以小組作為重要的牧養平台。感謝主!在進退之間引導我們 如何行進和選擇!
在近十年來,本堂與同區其他堂會(如靈光堂、以勒浸信會)及機構(天梯)在社區福音+服務上有些合作,近五年來,特別是在青成婦 女、兒童、少青等等事工上合作;這一切帶來更新的視野、衝擊和成長契機。而在裝備課程和聖經 講座參與人數上,在2010年開始有明顯增長。在2010年,兒童區開始轉型為「兒童教會」,由天梯同作教練指導,特別強調訓練兒童作領袖、事奉者。由於 兒童區的發展和增長,目前租用的副堂也不敷應用。目前(2011年)有關本堂人數(平均而言)如下,會友約共有269人,主日崇拜約有165人,少青崇拜 約有36人,兒童崇拜約有29人。或許,論增長率並不耀眼,然而,生命成長是更為我們關注的!由於群體有不少缺點,當然有人另有所求,默然離開,蟬過別 枝。這是現實又可理解的!但每年亦都有一些新人到訪、留駐、加入,群體仍然是生生不息的;感謝主!主是掌管教會的主!